包装印刷网

登录

融合与再造:数字时代的报业生存之道

2009-10-27 19:10:4549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短短几年的时间,整个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图书出版的产业规模。数字出版业已成为我国传播领域中一支朝气蓬勃的集事业和产业功能于一体的生力军。9月底,中国

    出版科学研究所产业发展咨询中心举办了首期数字出版编辑研修班,探讨数字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寻求未来发展之路。

    谁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

    2005年,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发表了一篇名为《媒体变局:报纸的蛋糕缩小了——报业的未来走势和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的文章,在国内抛出了报业“拐点论”,这一观点在国内立即引起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与讨论。

    在研修班上,有专家表示,几年前,很多人都认为照相不用胶卷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转眼之间胶卷就已经成为了历史,被新技术,被数码代替。“吴海民先生的观点虽然提的比较尖锐,但是他表明了中国纸质出版业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像Web2.0,它的应用是博客、RSS、分众标签,为个体提供了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自媒体。由于有了这个,所以我们的媒体发布方式和阅读方式就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自媒体实际是把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还给了普通大众,无数个体可以相对自由地将自我信息面向多数人发布,真正实现了以受众为中心这样一个出发点。”

    据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8年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全国约有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这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排,比例为15.7%。手机阅读比例为12.7%。PDA、MP4、电子辞典阅读比例为4.2%。有3.3%的人通过光盘读取,还有1%的人通过其他手持式电子阅读器等数字方式阅读。可以看出,中国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上也是这样。据美国2007年对各年龄段受众每周使用媒体的平均时间的调查,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习惯成反比,18岁~27岁,每周阅读报纸的时间是1.2小时,在家上网的时间是10.9小时,非家庭上网9小时,而63岁以上正好相反,每周读报的时间是5.1小时,上网时间下降为8.6小时。不难想象,过若干年之后,当年轻人走入老年的时候,阅读习惯将会彻底改变,纸质报纸的市场将会进一步被压缩。

    媒体流程再造孕育新机会

    2008年初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推出了报业媒介融合技术平台,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当时在国内响应并不是太多。时隔一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郑强在会议上谈了自己在全媒体运营方面探索与实践的经验。

    郑强表示,传统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比较大,新的媒体形态、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不是所谓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也可以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前几年传统媒体一直把自己和新媒体对立起来,两者间只存在竞争关系。实际上传统媒体完全可以转型或局部改造成为新媒体。他同时强调,无论怎样的渠道和终端,内容依然为王,好的作品不仅要能够打动观众、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还要能够打动受众的头脑与心灵。

 

    而谈到全媒体的流程时,不得不提及道琼斯波纹信息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于新闻事件反应速度快的是手机报,接下来是电子纸移动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公共视频、报刊网络版。前面都是和网络有关的媒体,后才是纸质媒体。

    但一些经由传统媒体改造后的数字媒体,信息公布顺序则完全相反。对以往的出版流程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原有的新闻出版流程根本没有办法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优势。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日报、晚报、晨报派出记者到新闻事件现场采访,这些记者采集回来的内容是相同的题材,第二天报纸印刷之后,信息才开始进入网站,出电子报、手机报。这个流程和道琼斯波纹信息管理理论的流程完全是违背的。

    对此郑强表示:“为什么传统媒体的网站总是做不过商业网站?实际上商业网站在这个环节已经完成了信息的发布,而传统媒体网站的信息发布要等到报纸印出来之后才能完成。我想流程的问题很可能是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媒体对记者提出新要求

    进入全媒体时代,记者在硬件配备上将有所不同,除了笔记本电脑、相机、录音笔等常规采访设备外,还有专门智能手机和摄像机以及海事卫星电话、视频编辑播出和演播室等设备。此外,MSN、QQ也将成为常用的工作工具。

    除此之外,采、编、播的全新挑战也是全媒体记者必须面对的。与会人士认为,全媒体记者在奔向新闻现场的时候就要考虑到采集回来的内容干什么用,怎么发布,要考虑到手机报、网站、视频、报纸怎么发布,以及发布的顺序。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从新闻采集的起点就已经开始了。

    在日常采访中“全媒体表现”要贯穿始终。基本的现场采访要携带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摄像机,保证新闻现场图片与文字、视频同步传输,确保全媒体、全传播。

    全媒体要求记者对各种形式的采访“来者不惧”,拿起话筒能解说,端起相机能拍照,写起稿件是“快手”,扛起摄像机就会抓镜头,请来嘉宾就能进演播室做访谈。简而言之,能写、能拍、能谈是全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技能。

    专家认为,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单一的记者肯定逐渐就会被淘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对全媒体记者和编辑的要求与以往是不一样的,必须有新的思维、新的技能。

上一篇:印刷企业借助创新思维摆脱经营困境

下一篇:未来印刷发展展望八大趋势不可忽视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