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产业网

登录

书刊装订:关注创新价值

发布时间:2008/8/15 14:16:12
浏览次数:957
(来源:)

   2006年“全国书刊印后装订技术研讨会”的两个议题,一为新工艺创造新价值,二为如何协调与出版社间的利益关系。

   总体上来看,书刊装订的质量问题在2006年显得尤为突出,在全国书刊质量检测中,书刊行业呈现出以下问题:装订不合格品多,占书籍不合格率的65%,在65%中无线胶订问题又占80%左右。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书籍加工量大,印后加工人数多,涉及加工企业广,使用装订设备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装订材料式样品种增多,工艺加工难度加大,标准提高,出书周期缩短。

    市场庞大

    书刊装订市场在我国已经相当庞大,我国现有出版单位近千家。其中,内地有出版社550多家,每年出版书籍本册约80亿册,全国有从事书刊印刷业务的企业约10万家(不含小型个体装订厂),从事印后装订工作的人数占印刷从业总人数的34.32%,担负着每年80亿册书的装订加工任务。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装订工艺式样zui多、书籍装订数量zui大、装帧技术较高、从事装订工作的人数zui多的书籍装订大国。目前,我国可用书籍装帧方法达14种之多,而且拥有许多高超的装帧技术,书籍不断增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装订特色和代表作;精细材料与加工的应用,封面材料种类繁多,如封面、赤金箔的应用等,使采用各种特殊装订方法的出版物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书刊的印后加工工序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多样化,印后装订工序已不再是一道搬拿、粘贴的简单工序,而是一个印刷品装帧的艺术加工工序,不仅需要灵活、高超的手工操作技术,还需要*的技术和设备,需要操作人员具有掌握*设备的能力,并逐渐转变为设备自动化、工艺材料多样化、市场需求信息化的数字化装订加工工序。

    由于印后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出版行业的不断变革,我国印后装订工艺技术向多样化、复杂化、高精尖技术方面发展。另外,为了与标准接轨,近几年书籍的印装工艺及材料也有了许多显著变化。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呈现两大方向:一是发展适应大批量生产的各种*的联动和单机设备;二是发展适应数字印刷的小型单机设备与手工装订相结合的小型多功能设备,如标书加工等。据不*统计,仅北京地区可承接24小时快速装订服务的数字印刷装订公司就有上千家,他们使用的设备均是较*的小型台式装订设备,且大部分为进口设备。

    随着装订工艺的变化和出版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书刊印后加工正向自动化、多样化、信息化、数字化、环保化发展,向水平靠拢;装订材料也形成了多品种、多样化,材料档次也越来越高,常用封面材料与黏结材料变化非常之大。

    装订仍可望不可及

    虽然市场庞大,但书刊装订市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偏见,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占印刷从业人员1/3的印后行业,没有专业学科,从事印后加工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于印前和印刷,几乎没有大学生,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装订教师更是苦苦难寻。亚洲乃至世界上zui大的印刷学府“北京印刷学院”的印后包装系也没有装订的主课。占印刷近1/3人数这样一个庞大专业队伍,都没有一个专门的学科,装订后备军从何而来?

    另一方面,出版社一些从事出版和美编工作的年轻人员,缺少实践经验,下厂机会少,即便对印前、印刷有些了解,但对印后装订加工的复杂性仍了解得不够,经常出现设计与印制结果不统一的现象,发现问题又找不到根本原因。

    各个企业的装订培训也不到位,打工仔来了就干,能干活就用,不做岗前教育,有些厂长和老板甚至把培训和生产对立起来,认为上技术课要停产,不划算,宁可招不需做岗前培训的临时工,只顾眼前的小利益,造成整体素质无法提高,遇到问题无法解决。

    印后装订工序的人员素质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只能依靠举办各种培训班进行在职和就业上岗的技术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

    科学化管理生产意识差

    现代生产管理已进入标准化、数据化、规范化的科学化管理时代,要想搞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不注重科学管理就无法发展。而出版社、印刷厂都存在科学管理生产意识差的行为。

    例如,印后装订的厂房温/湿度控制没有标准,无线胶订使用的黏合剂基本上是E V A热熔胶,这种胶受温/湿度的影响大,如果温/湿度设置不当,就会造成大批产品不合格;厂房布局不够合理,现在有许多加工单位购买了胶订单机和联动生产线,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安装不合理,造成生产车间布局不规范、成品或半成品堆放位置不当、书册受潮变形、设备采光不好、耗电量高等。

    一本书的制作是一个整体概念,从编辑、美编选材,出版物发出到工厂印前、印刷、装订是一个完整的大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有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共同努力才能获得书籍产品质量的提高。

    打破出版社利益链条

    在2006年“全国书刊印后装订技术研讨会”上,如何使出版社与书刊装订企业很好地结合、协调起来,也是会议的主要议题。

    一本书的制作,从整体上讲,要由作者、出版者、设计者、材料选择等,然后到工厂的印前处理、印刷加工、印后装订等多方面全过程的协调、衔接与配合来完成。现在出版社出现了“五多”现象,即短版活多、无线胶订多、特殊加工多(空背工艺、反复折前口等)、新型装帧材料多(封面有10万种)、要求高质量且周期短出书快的多。从出版角度上想出好书,无论从内容、题材、设计、选材和工厂加工等,都希望能够做出受读者欢迎的高质量书籍,但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有设计问题、选材问题、工艺加工等问题。

    过去,加工厂是出版社的上帝,现在反过来了,出版社变成加工厂的上帝,即便明知加工厂对某一品种的设计或用材不当,因为怕得罪客户也不敢多提意见,例如:工价问题、选材不当问题、美编设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使书刊装订加工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印后装订专家王淮珠指出:希望出版社多与工厂在技术方面进行沟通,多和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傅沟通,因为他们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难题。出版社要懂得印前、印刷、印后装订的各项质量标准,特别是国家质量标准,因为国家质量标准是把握书籍质量合适尺度、也是打官司的标准。此外,在书刊美编方面也要下足工夫,在选料、印后工艺上也要多学习、多深入。

    胶黏剂之争

    目前,我国采用无线胶订的书册占书册装订总量的50%以上。胶订工艺有很多优点,如省工省料,表面平整,加工工序少,出书周期短,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但是质量问题也很多,如书册开胶掉页现象仍比较严重。一些出版社不考虑书籍的种类、书册的薄厚、保存价值如何,为了降低成本,一味地采用无线胶订工艺,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出版社甚至要将1本32开、40m m 厚的书,采用无线胶订工艺装订,可以设想,如果采用无线胶订工艺加工,此书将如何翻阅?

    难以逾越的价格

    胶黏剂的选用在很大程度上与价格有关,以每年全国约36亿册的胶订学生课本为例,出于成本考虑,课本纸张多采用偏脆的书版纸,为弥补这一弱点,本应采用柔韧性较好的胶黏剂黏合,但柔韧性好的热熔胶价位偏高,对于产量较大的学生课本,许多小型装订厂家无法承受,退而求其次,采用了与纸张不匹配的低质胶黏剂,造成装订过程中本不应出现的质量故障。

    2006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E V A热熔胶价格普遍上涨300500元/吨左右,这对于原材料一直依靠进口的书刊装订用胶市场不啻于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使得国内装订厂家更加难以施展拳脚。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生产厂商来说,冲击已经不小,而对于本来就拮据的小型装订企业,无疑是给刚刚想提高材料档次,改善装订质量的计划迎面泼了一盆冷水。

    标准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我国书刊装订胶黏剂应用中产生的种种质量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专家主张制定相关标准来规范胶黏剂市场,对于经过严格制定与修订、已经颁布的质量标准业界人士就说法不一。如标准中要求胶层统一限制在0.81.2m m范围内,其合理性令人质疑。生产厂家反映考察书刊装订黏结的质量应当以胶层的厚度为依据还是以胶的牢固程度为依据,这值得商榷。

    是制定胶黏剂的使用标准,还是产品标准,也是争议之点,要规范胶黏剂产品的质量,应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但这属于跨行业行为,它的可行性令人担忧。同时,制定使用标准可规范的对象是用户,这有待双方的协商。

    PUR拭目以待

    上包括国内很多大型胶黏剂生产厂商,都建议全力推广PUR热熔胶。PUR与其他胶黏剂相比,性能优越,与设备的配合性更好,虽然价格相对高些,但用胶量仅是传统用胶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减少了故障的发生。这无形中都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它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P U R热熔胶的高价格目前是个很难跨越的障碍,在国内的推广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P U R热熔胶生产技术尚未普及,还只掌控在企业手中,短期内价格不会下降;另一方面,P U R热熔胶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而这提升了PUR的使用成本。

    总之,*的设备、复杂的工艺、多样的材料,给书刊印后加工工序带来了新的市场,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印后装订只有得到各方面人士的重视,才能使我国图书的印装质量达到*水平。

相关技术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