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质量不佳的图片在印前制作中的矫正(下)
- 发布时间:2013/8/26 17:48:28
- 浏览次数:977
高光密度在0.5以上,甚至超过1.0的厚闷原稿。多因拍摄曝光或显影不足所致,使图像暗调层次大部分落在负像特性曲线的趾部及直线下半部。这类原稿主体部分偏暗偏深,处在明度新标系统的2、3级,亮调层次少,中暗调层次丰富而级差平软,且面积比度很大,主体调也多落在中调密度范围内,制作时要减浅提高复制,以提亮明度,向标准明度靠近。黑白场定标密度值要大些,中、暗调的层次曲线应稍作减浅,应当使其包括主体调在内的中亮调层次得到较亮的再现,以达到较好的阶调反差和视觉明度效果。
(6)中间调层次分布不同的原稿
一些中高密度反差的原稿,中调层次较少,密度级差较大,而高低调层次较多且平缓,如逆光拍摄的彩色片,制作时应想办法使这类图像主体调的层次明暗协调,即可取得较好的复制再现效果。
图像层次反差的大小,复制时可作密度范围压缩调整。起始密度的高低,也可通过高光密度设定及记录设定的调整加以改变的。透射原稿的反差范围差别很大,而彩色印刷品却要再现为密度范围基本一致的画面,这个密度范围又大都低于彩色原稿的,分色制版时,必然要压缩调整。
印刷品密度范围大,既可多再现一些原稿或原景物的层次,也使各级层次间的反差能拉开些,立体感也就强烈。尤其可增强细微层次反差,也加强了图像层次的清晰度。另一方面,也使画面色彩拉开了档次,深者浓厚饱和,浅者明朗。但印刷墨层密度的提高,与网点增大相矛盾,不可能达到彩色透明片那样高的密度,只有在纸张、油墨、器材的商应性及印刷机精密度等优良的条件下,才能有较低的网点增大值和较高的墨层密度。确定此质量指标的客观技术标准,是使用彩色反射密度计,测出各印刷墨层的印刷实地密度和75%网点印刷密度,计算得出其印刷K值。当此值较高(黄版0.3~0.4,品红版和青版0.4~0.55,黑版0.5~0.6),其各自实地密度又较高,并且各色墨层的叠印效率接近达到90%时,印刷品的阶调也就较好。为了节省油墨,有人主张降低印刷墨层密度来减少网点增大,但这却会减少图像暗调端层之的并级现象,总体阶调反差却不是zui高,也达不到的印刷阶调层次再现。
因印刷工艺阶调是非线性传递,在印前应做补偿调整。为适宜印刷工艺,必须对印刷的三个网点跳跃区调整,即3%、50%、80%网点区。因为3%小点易损失,会影响高光区的颜色层次,50%网点区容易增大,会影响中间调,特别人物肤色的变化。80%网点区容易并级,会影响暗调层次,特别是暗调肤色的主色与深度原色的并级,使印刷难以兼顾两者。因此对原稿的重要色、重要部位,要通过调整使其避开这三个网点跳跃区。
四.原稿清晰度问题和处理方法
(1)图像层次轮廓的实度
首先要有原稿层次边界的实度(即锐度)作基础。在复制再现的全过程中,图像层次边界的过渡宽度,是要逐步加宽的,尤其是放大复制。层次边界实度是不能再复原的。印刷品层次边界的清晰度,只是看上去是被分色复制强调了。
(2)图像两相邻层次明暗对比变化的明晰度
如相邻层次的密度差别大,则视觉感受是明晰的。可以在分色时作层次边界反差强调,对之造成提高的假象,而细微层次的反差可以得到实质性的加强。
(3)原稿或印刷画面层次的分辨力
即所谓质感。印刷品是以原稿图像细微层次的分辨力为基础的,但要受制版光学器件的解像力、放大倍率、网线粗细和四色版套合的影响而受到损害。经过制版印刷过程,不能复原原稿层次的细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