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书籍装帧设计美感建构判断

发布时间:2013/8/2 15:09:51
浏览次数:1598
(来源:)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印刷技术、数码技术等科技手段迅猛发展,图书出版进入数字化、图像化时代,审美判断在图书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书籍装帧作为一个兼具传播和审美意义的活动,以美感的视觉形式与图书中具有的阐释性和说明性的内容信息相结合,以更广阔的视觉空间,直观性、艺术性地作用于受众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使图书传媒发挥出的能量。当下,对图书装帧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对图书作为艺术形式的美感表现的关注,而从读者和出版企业的角度对图书装帧的审美判断问题的研究较少。多角度看待书籍装帧中的视觉审美判断问题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书籍装帧设计的美感建构中,客观存在着两种判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一本图书的装帧设计是否运用了色彩对比、均衡调和等形式美感法则,是否运用了的印刷制作工艺等技术手段,这是事实判断;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是价值判断。所谓事实判断,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指对已有的造型规律、形式美感法则的分析判断;所谓价值判断,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指在图书作为载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书籍装帧在不同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体现的判断。
  
  现状:美感传达与读者的审美欣赏未能有效接轨
  
  目前,我国出版业整体书籍装帧设计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国内从事图书装帧设计工作的人员90%以上都接受过高等美术设计教育,在此教育背景下,他们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都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造型规律、形式美感法则等事实判断的规律和方法,处理并创造性地设计图书的内容信息。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是:书籍装帧设计者接受的专业教育使他们在图书装帧设计过程中,过于追求感性的艺术,仅专注于艺术个性表达,没有或很少意识到图书作为信息传达载体的身份。在图书装帧艺术性逐年提高的同时,图书装帧的美感传达与读者的审美欣赏并不能有效接轨。《中华读书报》曾经对此问题作专栏探讨,对目前书籍装帧中主要存在的误区,如“如同女孩化妆,只做表面文章”;如“过于追求形式,干扰正常阅读”等提出了批评。参照“讯息依赖模式原理”(美国传播学研究中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描述,20世纪70年代由梅尔文·德弗勒等人提出),大众传播效果的发挥,取决于媒介、社会和受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受传者(读者)角度看书籍装帧,它对图书内容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传者的心理接受过程。这种过程涉及文化、心理、情感等多重因素,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在实际出版工作中经常见到的一个现象是:在书籍装帧设计阶段,对各种方案的判断和取舍常常是令出版人和设计者头疼的事情。zui后方案的定稿或取决于设计者个人的审美判断(事实判断),或是设计者和选题策划者之间审美经验折中的结果。对于书籍装帧能否经受市场的考验,是否符合读者的审美品位缺乏考虑和判断依据。除了基于美学法则的事实判断以外,当前书籍装帧设计工作普遍缺乏一种发展的系统化的价值判断理论和方法指导。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已有包括鲁迅、丰子恺、闻一多、巴金、曹辛之、钱君匋等一批文学大家在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对书籍的艺术表现形式做出了有益地尝试,其中鲁迅直接设计封面、题写书刊名或设计版权页、扉页、版样的书刊约有60余种。《域外小说集》是他设计的*本书。全书包括序言、略例、卷末附录、作者小传及注释。封面与内容表里相称,开创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在当时是一种创造性的设计。鲁迅、闻一多、丰子恺等文人注重书籍装帧设计的社会作用,关注文化价值、艺术特色、民族风格、世界意识等价值观,把书籍装帧艺术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视域内,使书籍装帧设计具备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内涵,对今天的书籍装帧设计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具有借鉴意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三联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等国内出版名社,以具有特色的文化理念,并重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保持书籍装帧设计较高艺术品味的同时,兼顾了书籍装帧设计在视觉艺术、文化传承、企业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多重属性,将价值判断的考量更多地引入到图书装帧设计工作中,使书籍装帧呈现出成熟、优雅、理性和灵动的姿态,在书籍装帧艺术领域拓展出一条新路的同时,也给其他众多还在探索中的出版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功能:提高信息传播的易读性和感染力
  
  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书籍装帧设计美感建构过程中的事实判断对于提升书籍的美感,加大书籍文化传播功能的能量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格林伯格说的“艺术即媒介”。凭借审美过程中的事实判断,人们更加感性地表现和获知世界。具有美学要素的传播使受众自发去感受、辨认、联想、移情、推理,它能刺激感官,挑逗想象,激发美感。籍此,图书承载的文化传播得以突破自身局限性并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展开。同时这些激发美感的形式所包含的视觉可识性特点和寓于其中的审美情趣,以及接受信息时的心理愉悦,*程度地降低了信息读取的困难程度,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易读性和感染力。
  
  15世纪金属活字印刷在德国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在那以后的400余年中,印刷媒介一直是人类大众传播中所用的*媒介形式。人类历*形成传播事业zui早的大众传媒是书籍出版。书籍的传播学属性和视觉艺术属性决定了书籍装帧设计必然是“戴着枷锁的舞蹈”,这个“枷锁”是无形的、抽象的,其实质就是书籍美感建构中不同判断主体的价值取向。对于一本书或者一套书来说,优雅的字体、悦目的图片、新颖的构图、精心编排的版式、触感美妙的纸张、*的印制工艺都是相对独立的元素,艺术表现并不难。而不拘泥于形式的审美,把这些元素统一在一个大的网络里,充分反映出与设计者、出版者、读者和图书文化内容等不同主体相互和谐的综合价值,有效传达图书美感,则必须充分认识在图书装帧设计中存在的几种价值关系,以及在设计者、读者和出版者等不同的价值判断主体中,对于图书装帧设计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参照标准。
  
  趋势:时代要求装帧走向深刻美
  
  以下几种价值判断体现了现阶段书籍装帧兼具传播属性和艺术审美属性的价值要求,是图书内容、设计者和出版者的综合价值观的体现。
  
  其一,以图书文化内容为价值判断主体,对书籍装帧形式与文化内容之间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
  
  其二,以书籍装帧设计者为价值判断主体,对书籍美学特性的视觉物化提出的价值要求。
  
  其三,以图书出版者为价值判断主体,对书籍装帧中体现出的具有企业特征的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其四,以读者为价值判断主体,对书籍装帧的综合价值的认同。
  
  以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观念审视书籍装帧方案和细节,对于准确、客观和艺术地传达图书美感,获得读者的审美共鸣,以及从宏观上确定不同风格特征的出版企业的定位和细分图书的读者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断趋于成熟、理性的图书市场是发展书籍装帧价值判断的一种机制,而不仅仅是价值判断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必然对书籍装帧设计的价值判断注入新的要求和特点,使书籍不断产生更加新颖的形态的同时,也使书籍的美感表现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

相关技术文章:

分享到: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

采购或询价产品,请直接拨打电话联系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当前客户在线交流已关闭
请电话联系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