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造纸的主要工艺工序
- 发布时间:2012/10/23 13:16:17
- 浏览次数:2334
手工造纸术简介
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起源于中国汉武帝时期(公元105年),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汉朝太监蔡伦发明的。
手工造纸术主要原材料
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单。麻类有大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桑皮、构皮等。竹子的种类较多,用得zui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古法“手工造纸”工序
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制法,有一整套生产工序,不论采用何种原料,抄造何种纸张,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步骤。这些主要的生产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
泡料又称浸料,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级分开,扎成小捆,泡在水塘里。浸泡的时间随原料品种不同而异,毛竹砍下后要在水里浸泡半个月左右,稻草扎捆在河水里一般泡7~10天,树枝、麻杆浸泡的时间则在10天左右。浸泡的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杂质溶(除)去,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下基础。
煮料是用碱或石灰的水溶液在高温下处理原料,将粘连在纤维之间的果胶、木素等除掉,使纤维分散开来而成为纸浆。煮料过程也随原料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煮桑皮先用石灰水泡10分钟,再放进煌锅里与石灰水处理5天,取出后还堆置发酵。稻草只需要少许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发酵,即可成为纸浆。
洗料是把蒸煮后的浆料放入布袋内,经过水的冲洗和来回摆动,把纸浆中夹杂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净。
晒白就是把本色纸浆(灰白、浅黄到棕色不等)变为白色纸浆。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浆料放在向阳出,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约达2~3个月的时间,直到纸浆颜色变白为止。现在一些手工纸的产生时也有利用漂白粉进行漂白的,只不过漂白粉用量较少,漂白的时间也还较长。
打料是用人力、水碓、石碾等把浆料捣打成泥膏状,使浆料中的纤维分丝和帚化,能够交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纸页,打料是人工造纸操作中zui繁重的一道工序。捞纸又叫入帘或抄纸。捞纸是先把纸浆和水放入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投入抄纸槽中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zui后把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
捞纸又叫入帘或抄纸。捞纸是先把纸浆和水放入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投入抄纸槽中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zui后把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