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产业网

登录

数字化时代 看按需出版印刷如何叱咤风云

2015-06-19 09:06:277539
来源:互联网
      导读:随着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数量越来越少,按需出版印刷一定会成为市场主流,只是要看清问题和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那么,关于按需出版印刷,你知道些什么呢?

      按需出版印刷(Printingondemand),简称POD,这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但在国内的出版印刷市场上仍然鲜有成功案例。有些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斥资数千万元引进大型的数字印刷机,吸引了很多出版单位的关注。

      在4月闭幕的东莞印刷展上,参展的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重点展示的是用于图书按需印刷的连续纸生产线,因为根据市场现时的状况,单张纸数字印刷机的产能已经出现相对过剩,而图书的按需印刷适合使用数字印刷生产设备。为此,刚迈进5月,没有出席这次展会的柯达公司即在南京召开了亚洲地区的第二场出版业研讨会(场于去年在马来西亚举办),并组织参观安装了第2条鼎盛6000C彩色数字印刷生产线(之前已使用黑白鼎盛1000机)的江苏凤凰数码公司。

      随着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数量越来越少,按需出版印刷一定会成为市场主流,只是要看清问题和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那么,关于按需出版印刷,你知道些什么呢?

      何为按需出版印刷?

      顾名思义,按需出版印刷就是按需要提供的印刷服务。这个“按需”应包含3个要素:数量、时间、地点,三者缺一不可。简单地讲,按需出版印刷就是按出版单位需要的数量、时间和地点提供的印刷服务。

      数量,指的是出版单位真正需要的数量,或者说能卖出去的数量。不是一个盲目预估、不切实际的数量,更不是受印刷企业“起印量”所限、不得不多印的数量。时间,指的是交货的速度,既包括印刷企业的印制时间,也包含物流的送货时间。在其他市场都把加速分发放到应有高度的情况下,出版市场仍然普遍接受长达7天的印制时间,再加上物流和仓储,即使是加印的图书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和读者见面,这种效率在如今竞争激烈、热点快速转换的市场上是不占优势的。地点,指的是印刷公司把书送到批发商、零售商,甚至直接送到读者手中。而不是先送到出版单位的库房,再到批发商的库房,再到零售商的库房,后才到读者手中。其中差不多30%~50%的图书连读者的面都没见到,又直接被退回了出版单位的库房,开始了漫长的积压,等待着报废。

      按需出版印刷的价值

      在小批量图书的加印方面,按需印刷降低了印制成本,既解决了读者买书难的问题,又为出版单位带来了额外的利润,同时还减少了内容资源的浪费,实现了绿色环保,完成了更广泛的文化传播。

      小批量加印,取消库存,按需印刷也能创造利润。大多书店和网站都遵循着“二八定律”,即上架的图书只有20%是新书,销售的主体还是旧书。当有读者需要一本已经断货的旧书时,可能会因为错过了这本书的销售期而无处可觅。即使选择订购,对出版单位而言,由于数字印刷单价过高,导致无利可图,而选择传统印刷受制于“起印量”的限制,以及入库、出库、物流发货等多项成本,同样没有兴趣去生产。如果采用按需印刷的方式,紧紧围绕数量、时间、地点3个要素做文章,持续地降低印制成本,由印刷企业代为分发,大大地缩短从印制下单到交到读者手中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只要超过一个盈亏平衡点即开始生产,读者既能买到书,出版单位也能有额外赢利。

      每个出版单位对于要出版的图书都会做出评判,其中是否赢利是很重要的标准。因此有不少小众图书根本就没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在评审时就被枪毙掉了。但是对读者或出版单位而言,他们真的没有价值吗?采用按需印刷的方式,通过降低印制成本和降低库存、分发等综合成本,适当提高定价,原来不挣钱的书,很可能就挣钱了,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长尾理论的应用市场。

      按需出版印刷减少了大量原材料的浪费,先卖后印,有需求再出版,可以避免纸张、油墨等大量的材料浪费和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达到真正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如果按每年1000亿元的图书市场印制量估算,节省20%都将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

      制约发展的三大瓶颈

      1.阅读量不大


      如果说出版社观念转变是决定选用数字印刷工艺实现图书按需印刷的根本,那努力提升全民阅读水平就是关键,因为书是用来阅读的,没有国民的阅读需求,选择何种方式印制图书就只能是伪命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按照每年由有关部门公布的各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量报告,2013年我国成年公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是4.7本,法国为20本,日本40本,高居的以色列则是64本,这也是仅有数百万人的以色列却能在印刷界创造出像Indigo、视高迪(Scodix)、海科(Highcon)等带有突破性的印刷及印后设备的原因,创造意识决定着成功的可能。

      相信,全民族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图书的需求也会提高,而且伴随着各类人员不同的需求,采用数字印刷方式完成更多的带有针对性的读物印刷量也会随之增长。

      2.高昂的生产成本

      虽然凤凰数码通过持续三年的努力已经对外宣布其黑白数字印刷已经实现盈利,但相比于胶版印刷显得偏高的生产成本依然是影响数字印刷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改变这一状况需要设备与耗材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摒弃菲林的直接出印版设备(CTP)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推广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出现了大量的国产设备,形成了与国外高价设备竞争的局面,结果自然是因为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了价的大幅下降。数字印刷设备的生产尽管其难度远胜于CTP设备,但聪明的中国人只要乐意加入,在模仿基础上再作创新的工作一定能够做得很好。设备与耗材的价格降了,投资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了,那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引进数字印刷设备,以更多类的生产方式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我们期待国内设备生产企业能够早日进入数字印刷设备及耗材的生产领域,通过充分竞争快速地把数字印刷的市场价格降低下来。

      3.版权信任危机

      现时国内市场对采购大型数字印刷设备显得春心萌动的是掌握着内容资源的出版单位,其原因无非是:接受了凤凰数码提出的图书的成本除了应该考虑印刷之类的直接成本外,还应该加上资金占用成本及可能出现的图书报废预提;黑白图书的短版印刷成本已经具备与传统胶版印刷竞争的能力,而且更具可变、按需组织生产的优势;自主组建数字印刷工厂的难度并不显得特别困难,何况自己组织生产还能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市场盗版现象。

      受凤凰数码触动,已经着手酝酿引进连续纸数字印刷设备的大多是传媒集团内的印刷厂,原因是上有集团的鼎力支持,添置了数字印刷设备后,增加了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手段,客观上提升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事求是地说,现时进入这一市场更多的是着眼于抢先占有这块市场,在业务量尚显不足的时候祈求盈利还显得有些早,对此,这些企业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各方积极应对

      当前出版印刷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数量越来越少,出版周期越来越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出版单位急需在小批量图书上赢取利润,在大批量图书上降低库存,释放库存资金,按需出版印刷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产业链上各方的共同努力。

      国家相关机构应继续严惩盗版,充分保护出版单位的合法权益;出版单位应逐步实现精益管理,营销创新,大限度地减少库存,实现先卖后印,居安思危,主动改变;印刷企业摒弃粗放式生产管理和传统销售模式,建立能与出版单位互通的信息平台,妥善保管电子图书文件,搭建物流平台,为按需出版印刷做好准备。

      实现先卖后印是按需出版印刷的关键,这既需要强有力的销售平台的支撑,也需要国家层面强有力的版权保护。如果一本书卖了一周后就盗版横行,这会让出版单位不得不多印、多发,四处铺货,一旦书的销路不好,将不得不面临大库存、大报废的后果。

      图书电子文件的安全问题需要注意。无论是数字印刷还是传统印刷,现在出版单位给印刷企业提供的都是电子文件,通过QQ甚至光盘传递,印刷企业的业务员、制版员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能轻易地拷贝电子文件,风险太高,极其缺乏保障。印刷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文件传输平台,接收客户传送的电子文件到*的服务器,并设立相应的下载和使用权限,建立责任追溯机制。

      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的工作流程要打通。无论是出版方、印刷方,还是物流方,单方面的效率提升是没有意义的,真正需要的是整体的。现在的出版印刷流程,印制员下发订单后,印刷业务员来取委印单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再加上漫长的交货期和重复的包装送货,隐形成本太高。如何提升整体效率?打通基于互联网的各方工作流程是关键。出版单位印制员在管理系统内下发委印单,印刷企业的平台上即时生成订单,其中包含自动计算的价格信息、交货时间、各种印制要求和送货信息,开始按需印刷,同时印制员也能通过管理系统随时跟进订单的进度和库存情况,这样才能实现按需出版印刷的核心价值,通过出版、印制、物流各环节整体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赢取更多的利润。

      

      

      

上一篇:新颖时尚多线并行 饮料包装玩花样力博夏季市场

下一篇:风景这边大好 看印包企业迎来融资的“春天”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