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产业网

登录

数字印刷助力书籍出版走向大众化

2015-05-29 19:05:502096
来源:中国包装网
      导读: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要将个人作品变成印刷品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了,准备好校对好的电子稿件,发给书刊编排机构或者网络“印客”,快只需一天时间就能拥有一本自己的专属图书。

      著书立作历来都是一件大事。曹丕曾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撰文写书是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用传统的眼光看,能够写书并出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会被人另眼相看。

      如今,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要将个人作品变成印刷品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了,准备好校对好的电子稿件,发给书刊编排机构或者网络“印客”,快只需一天时间就能拥有一本自己的专属图书。

      出版书籍不再是知识精英的“”

      5月22日,在沈阳市长江街宁山路北行夜市,一位50多岁的男子推着自行车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自行车前面挂着一张白纸,写着“签名售书”四个字,地上的纸箱里堆满了书。每当有行人经过,他都主动推销自己的书。

      王笑然,*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的工程师。2003年,王笑然决定要写一本书,一写就是7年,完成初稿时共写了34万余字,之后他用三年的时间联系出版社,2012年他的长篇小说《月色下的向往》终于正式出版,“卖出本书时差点就哭了”,王笑然说。

      在辽宁像王笑然这样通过自费出书的人有很多,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浩告诉记者,这些人多是文学爱好者或是文史研究人员。如沈阳71岁的退休老人赵玉民用14年的时间完成并自费出版的《沈阳史迹图说》,其中的1000张照片记录了老沈阳的历史风貌,对研究沈阳历史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选择自费购买书号出版或通过网络“印客”将人生经历结集成册赠与亲友也成了一种时尚。

      个人出书“两头”热

      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认为,如今,个人出书已经不再是*作家和当红名人的,书籍的出版渐渐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他就曾接到过多位退休人员的电话,咨询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出版。

      除了老人,孩童也扎堆出书。这些平均年龄不过十来岁的孩子,动辄推出十几万字的作品,文坛大有“小鬼当家”之势。从韩寒时代的高中生出书,到如今中学生、小学生出书,少儿“作家”的低年龄纪录不断被刷新。

      据了解,很多孩子的作品都是由家长自费出版,其目的不一,有想通过出书成名、为升学铺路的功利想法,也有家长为了鼓励和锻炼孩子的言语表达、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我们并没有希望孩子一定要走文学道路,无论如何,出书是一件高雅的事情,是对文化的认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初二学生家长陈女士认为。

      个人出书没有固定格式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个人出书”四个字,便出现了25万余条信息。随机拨打了上面一家沈阳印刷社的电话,经营者李先生回复,只要几百元就能得到一套专属自己的“书”。这种印刷社出书没有固定模式,诗歌、散文、书信、随笔、绘画、摄影、家谱……只要是客户能够想到的形式,都能出版成书。

      5月23日,沈阳昆山路上一家印刷社里的工作人员都在紧张地工作着。据了解,到这类印刷社前来咨询的顾客主要以退休人员为主,出版类型主要是回忆录,占一半以上。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希望将孩子成长的照片做成图册。另外,前来印制家谱及个人文集的人也不少。比如像曾浩这样的文学爱好者都愿意将人生的经历整理成册出版,因为通过书本留给后代的财富才是宝贵的。

      

上一篇:微博PK微信 不同面向的信息流广告角力

下一篇:三种适合食品塑料包装印刷的环保油墨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